为使新传类学生了解国际传播工作的目的和内容,学习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国际传媒学院于12月8日下午14:30在线上举行了第二期业界大咖进校园系列讲座。新华通讯社重庆分社对外部记者陈青冰在线上为师生作了题为“如何讲中国故事”的讲座。讲座由国际传媒学院院长杨莉主持。
陈青冰从国际传播的基本要求、国际传播的实践经验以及对内传播和对外传播的区别三个方面展开讲座,在讲座过程中,陈青冰分享了她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方法以及媒体实习、工作期间的实践经验。她首先谈到当今世界仍然有许多外国人对中国存有误解、抱有刻板印象,认为国际传播的目的就是让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
接下来陈青冰结合自身工作实践,讲解了对外新闻报道的逻辑、选题、写作等要点。她深入浅出的讲解了“大词化小,以小见大”的写作逻辑,让世界听见中国声音,了解中国国情,一直是国际传播人员努力的方向。她谈到做国际新闻传播,一方面要了解中国的国情,一方面要了解外国的国情,才能挖掘出具有中国特色,又为外国受众感兴趣的选题,即国际传播的选题既要有中国特色又要面向世界,考虑不同国家受众的需求。
“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为记者应该具有判断力和新闻敏感性,她结合自己写作小巷巴士的经历,从一个小的出发点深挖,打磨细节,用情节吸引人,用故事打动人,引起读者、受众的共鸣。她还特别指出做国际新闻传播要有扎实的中英文语言功底,不断提升自己的外语能力,建议大学生要“关注生活、多读多写多交流”,通过大量输入丰富自己的认识。她建议同学们从生活中出发多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用轻松愉快的方式进行表达,锻炼文字能力。
8590am发现海洋财富具体写作技巧,陈青冰向同学们展示了自己写作的英文报道,她认为每个人、每家报社的写作风格都是不同的,对于人物形象的描写、稿件故事的撰写,都可以有自己的特色,起承转合使得情节更为精彩,触动人心使得稿件富有力量。
在提问环节,同学们积极求解,就文笔写作、英文听力、时间规划、新传考研等方面发出了提问。陈青冰一一耐心解答,鼓励同学们勤学勤练,打好基本功,保持阅读的习惯,培养“对模糊的忍耐力”。
最后,杨莉院长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她谈到,新时代我们身处不断融合交流,发展创新的世界,新传学子更应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的人才需求。希望同学们能从讲座中有所启发,脚沾泥土,多了解中国国情、重庆市市情,用独到的眼光发现亮点,看别人看不到的,想别人想不到的。成功没有捷径,陈青冰记者的成长之路,是靠汗水浇灌的,希望同学们能够依靠自己的热爱与努力,到达成功的彼岸。
本次讲座内容充实、生动有趣,对在校大学生具有很强的专业指导性,同学们听完讲座后受益匪浅,对于如何讲中国故事、重庆故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国际传播的形势与要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为今后国际传播实践带来新的激励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