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推动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深度发展。暑假期间,我院韦静君、吴怡萱、文春雪等11名教师赴华龙网开展为期两周的实践锻炼。7月29日,校企双方在华龙网集团1517会议室举行的2024年双师实践交流会拉开活动序幕。
会上,华龙网教育公司副总经理王仕敏致欢迎辞,会议由华龙网产教融合中心重外校区负责人陈凤娜主持。双方围绕“双师型教师”实践培养计划、新媒体产业最新趋势等内容进行了交流探讨。会后,各位老师与华龙网公益频道、教育频道、政法频道以及美术创意部门的负责人进行了交流,进一步了解企业需求和岗位工作职责,明确了实践时间与工作内容;企方帮助教师深入了解行业现状与技术要点,助力教师提升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
华龙网教育公司副总经理王仕敏致欢迎词(华龙网供图)
此次暑假实践中,我院教师跟随经验丰富的编辑和记者,深入传媒一线,全面参与到选题策划、新闻报道、新媒体运营和后期制作等核心环节中。通过实战锻炼,教师们磨练了采访技巧,增强了新闻敏感度和洞察力。期间,他们深度介入了多个重要项目的报道与策划,如大渡口区残联民生实事项目的深度挖掘、九龙坡区缉毒警察英勇事迹的生动展现、“书香重庆”文化活动的广泛传播,以及重庆市公安局“一网通办”便民举措的宣传推广等。此外,他们还积极参与网络安全反诈短剧的创意策划与拍摄,以及重庆港形象宣传片的脚本创作与拍摄指导,每一项工作都充满了挑战与收获。
美术创意组的老师们也收获颇丰,她们从创意构思到实际创作,参与到华龙网合作高校的校庆产品项目制作中。在团队合作中,积极展开头脑风暴,大胆提出各种独特的想法,并进行实际创作,不仅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技能,还拓宽了艺术视野,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
我院教师与王仕敏经理合影(华龙网供图)
本次实践锻炼,老师们不仅亲身体验了行业的最新动态与前沿技术,丰富了个人的行业经验,也将把这些宝贵的实践成果带回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行业实际、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指导,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传媒人才。
近年来,学院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积极鼓励教师深入行业一线进行实践学习与锻炼,增强了教师的行业敏感度和实践能力,为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下一步,学院将搭建更多产教融合平台,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从英语教学到新闻实践:跨越边界的成长之旅
——韦静君老师实践锻炼心得
作为一名长期专注于英语语言教学的教师,当我开始拓展教授《国际新闻报道》和《新闻编译》这样的交叉学科课程时,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尽管在英语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面对跨学科的挑战,我意识到必须补足新闻实践这一短板。今年暑期,学院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机会,让我能够在华龙网政法频道进行为期两周的实践锻炼。这次实践不仅让我从理论走向了实践,提升了我的新闻业务能力,同时对我的教学方法也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政法频道文案主管蒲东辉为韦静君老师介绍MG动画的制作要求
在华龙网的实践中,我亲身体验了新闻的选题策划、现场采访和稿件编辑的全过程。这些经历不仅让我全面了解了新闻制作的流程,更锻炼了我在新闻采写中的实际技能。我学会了如何挖掘新闻价值,与采访对象建立信任,以及如何精心打磨每一篇稿件,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韦静君老师参与政法频道的采访任务
这次实践锻炼,我深刻体会到新闻工作对语言的精准表达和沟通能力的高要求。这让我认识到,作为教师,我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将语言教学与新闻实践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更实用的教育。
总结这次经历,我更加坚信教育的多样性和教师角色的多变性。我期待将所学所感融入课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新闻传播人才。这次实践不仅加深了我对新闻行业的理解,也为我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在实践中领悟:传媒工作的方法与价值
——吴怡萱老师实践锻炼心得
暑假期间,我有幸参与了华龙网暑期“双师型教师”实践锻炼,在公益频道开始了为期两周的学习。作为一名广告学教师,这次实践不仅是对我自身专业能力的检验与提升,更是一次将课堂理论与业界实践深度融合的尝试。
本次实践锻炼中,公益频道的刘忆老师向我介绍了公益频道的日常工作内容。通过参与重庆港宣传片脚本写作、禁毒社工人物稿件撰写、修改公益稿件以及参与校对禁毒口袋书等工作,让我学习到了公益频道的工作流程和内容创作方法。我深刻体会到了传媒教学的现实意义与社会责任,也对未来的教学方向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吴怡萱老师与公益频道陈超然沟通宣传片脚本创意
回顾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但真正的融合往往需要在实践中得以验证和深化。在华龙网公益频道的实践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这一点。例如,在撰写重庆港宣传片脚本时,我不仅要考虑画面的美感和叙事的流畅性,还要紧密结合重庆港的历史文化、经济地位以及未来发展,这种综合性的考量让我对策划与创意有了更深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习到了如何通过创意表达将复杂的概念简单化,并通过故事化的手法增强传播效果。
吴怡萱老师与公益频道刘忆记者共同修改报道
通过撰写禁毒社工人物稿件和重庆民政人物报道,让我明白传媒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这些稿件背后,是无数默默付出的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们的故事,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爱与责任。在撰写过程中,要努力准确地还原出他们的精神风貌和感人事迹,让我意识到公益宣传中真情流露的重要性。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用镜头和笔触去记录社会的美好,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为期两周的学习中,我通过参与实际项目工作,提升了自己的媒体实践能力。我期待将所学所感融入到未来的教育工作中,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和专业素养的传媒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揭开教学与成长的新篇章
——文春雪老师实践锻炼心得
这次暑期双师实践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学习经历。它不仅让我对教育教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在专业技能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在新闻报道的策划过程中,通过与带教老师刘忆的交流,我更加明白策划不仅仅是灵感的迸发,更是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对受众需求的精准把握。以及在众多线索中筛选出具有新闻价值和社会关注度的选题,同时还要考虑到报道的可行性和传播效果。例如这一次,我参与到对重庆慈善奖获奖团队——重庆正能量志愿者服务队的采访报道中,要如何去挖掘他们公益活动的创新点和亮点,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来报道是最为关键的。当然,还要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不仅要关注社会热点和民生问题,还要考虑到新闻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力。
文春雪老师与公益频道刘忆记者沟通采访报道的亮点
在这两周里,我深刻感受到了媒体融合的强大力量。传统的新闻采编模式正在与新兴的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合,华龙网在这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创新实践让我大开眼界。从多媒体新闻报道的策划到跨平台的内容分发,每一个环节都展现了媒体融合的魅力和优势。这使我认识到,在未来的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对多媒体技能的掌握,培养他们具备跨平台传播的思维和能力。
文春雪老师与公益频道刘忆记者共同修改稿件
此外,团队协作也非常重要。华龙网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且充满活力的团队,不同部门之间的紧密配合且高效沟通。这让我反思在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为他们未来融入职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实践锻炼,我不仅在专业技能上得到了显著提升,更在思维方式和职业态度上有了新的转变。回到学校的教学工作中,我将把这些宝贵的实践经验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为学生们提供更贴近实际、更具操作性的指导。同时,我也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这次在华龙网的暑期实践锻炼,也是我个人成长和教学发展的重要契机,让我更加坚定地致力于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优秀新闻人才。
融汇实践,启迪未来
——张源老师实践锻炼心得
作为一名新闻专业教师,我有幸参加了学院的暑期实践锻炼。这段经历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宝贵的学习和成长机会。
在为期两周的实践活动中,我加入了华龙网教育频道,在郭晓彤老师的带领下,与蒋林宏老师共同参与了“书香重庆”策划案的编写与相关新闻稿的撰写。这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新闻策划的创新性与落地性的平衡,同时也培养了快速响应社会热点的能力。这些实践经历让我意识到,作为新闻传播学类的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敏锐的新闻嗅觉和出色的沟通能力,以培养学生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要想让学生真正立足于社会,我们就必须从实践中汲取经验,把握当下社会对于学生能力的具体要求,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张源老师与蒋林宏老师核对策划案与新闻稿细节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计划将新闻热点事件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升快速反应和深度分析的能力。同时,我会结合在华龙网的实践经验,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具备强大的实操能力,成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高校教师美术创意产业实战经验探索
——孟晗伊倩老师实践锻炼心得
参加本次华龙网暑期双师实践活动,对我而言,是一次极为宝贵的学习与成长之旅。此次深入美术创意部门的实践,让我得以直面行业的真实脉动。
在美术创意部门,我主要负责了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校庆活动的平面设计工作。这一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从最初的创意构思到最终的成品呈现,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与收获。与行业专家的交流互动,更是让我受益匪浅。他们丰富的实战经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以及对细节的极致追求,都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关注行业动态,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孟晗伊倩老师与美术编辑邹瑞沟通设计需求
孟晗伊倩老师参与平面设计工作
此次实践锻炼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也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未来的教学方向。我将把这段宝贵的经历融入课堂,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让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共同成长。同时,我也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让我们能够持续学习,与行业保持紧密联系,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