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会

党史百年 · 重外青年说---传媒学子讲给你听(第八期)

发布时间:2021-05-12 09:52 浏览:次 来源: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1929 年,杨春增出生于河北沙河县。16 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 10 月,朝鲜战争爆发,杨春增响应号召入朝参战。他担任志愿军八支队四连三排副排长,带领三排在前沿执行任务,顺利完成荣立三等功。

1952 年 8 月 5 日,杨春增所在的第四连一举攻下敌人防线上的咽喉“541”高地。大部队转移与朝鲜军会合,杨春增等八名战士担起了守卫高地的责任。

部队转移后,杨春增带着留下的战士打扫战场,抢修工事,准备迎击反扑的敌人。谁知刚修完工事,敌人的炮弹轰鸣着在阵地前沿响起来,接着是飞机轰炸,山石和弹片四处横飞。

狂轰滥炸后,敌人的步兵轮番向上冲。杨春增指挥战士们同强敌展开激烈战斗,步枪不过瘾就用机枪横扫,枪管打红了,就投手榴弹。战斗从早晨一直打到中午,敌人的几次反攻都被他们打退了。

战士们抢时间擦枪,时刻守卫着阵地。没多久,敌人又发疯似的密集炮击“541”高地,飞机也嚎叫着轮番轰炸。杨春增突然感到左脚一麻,用手一摸,脚上穿进一块弹片。杨春增咬着牙,指挥大家做好战斗准备。炮火一停,敌人步兵马上开始反扑。满山的敌军,当他们接近阵地时,杨春增一声令下,手榴弹像雨点似的飞向敌军。

我方阵地上,有的战士右手重伤,就用左手投弹,直到生命最后一息;有的端起机枪跳出战壕向敌人猛扫;有的奋不顾身扑向冲上来的敌军。战斗一直打到下午,杨春增指挥战士们顽强地打退了敌人的十几次反扑。阵地前的山坡上,横七竖八

堆满了敌人的尸体,却没有失去一寸阵地。

太阳离西山只有一竿高了,敌人暂停了进攻。此时,杨春增才感到左脚痛得厉害,可当看到牺牲在战壕里的战友,悲从中来。他发现卫生员还活着,爬过去喊了一声:“小牟!”牟元礼听到声音,也慢慢靠过来。杨春增吃力地将左脚移到小牟跟前,说:“小牟,趁敌人现在没有反扑,你把我脚上的弹片取出来!”小牟替他脱下那只血染的鞋子,一块两指宽的弹片插进左脚。小牟看着伤口,难过地流下眼泪。杨春增安慰小牟,鼓励他快点下手。小牟让副排长坐稳,自己双手捏住弹片,猛地一下将弹片拔出来,可杨春增却晕了过去。

天快黑了,敌人的炮火还是猛烈封锁着我军大部队向高地运动的道路。杨春增想到接受任务时,连长的嘱托,他把最后一颗手雷握在手里,高声喊:“小牟,快过来!”小牟提着冲锋枪疾步跑来,问:“副排长,什么事?”杨春增沉着地说:“现在正面道路还被敌人封锁着,你从左边那条小路下去,迅速把大部队带上来,和朝鲜人民军紧密配合,坚决卡死敌人。”

这时,敌人一窝蜂似地向高地扑来。小牟再三要求参加战斗,杨春增果断地挥了挥手,严肃地说:“带大部队上阵地要紧,执行命令!”小牟含泪离开阵地。

敌人越来越近,杨春增拔掉保险针扑向敌群。霎时,夜空闪起一道红光,接着是山摇地动的巨响。大部队冲上了高地,一举歼灭敌军,高地保住了,而杨春增的生命,却永远停留在了此处。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