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宇,原名马尚德,1905年2月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李家湾村一个农民的家庭。当时的中国风雨飘摇,百姓生活困苦,在这小小的村落里,杨靖宇和其他农村孩子一样下地干活,补贴家用。幸运的是,他有一个深明大义的母亲,在杨靖宇幼年的时候,识字不多的母亲张君常常给他讲古代的英雄侠士的故事,其中岳飞的故事最让杨靖宇心折,岳飞精忠报国的豪情壮志和英勇的抗金事迹让他久久沉吟。母亲还省吃俭用供他上学读书,他考入了河南省开封工业学校,杨靖宇和同伴常常来到学校后院的一座宋代的点将台游览,相传这里是岳飞当年抗击金兀术,点兵派将的地方,杨靖宇站在点将台上,常常和同学们谈论英雄人物的事迹,为国为民建功立业的信念在他心中扎下了根。生活的磨砺让这个纯朴的少年树立了志向,要为国家做些事情。
1927年,杨靖宇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日军占领东北后,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东北大地各种势力纷纷组织抗日武装,包括地方山林队,土匪武装,以及张学良东北军残部等等。
其中,百姓因受到地方军阀、日本侵略者等的盘剥,生活困苦。一些贫苦的农民不得不揭竿而起,聚啸山林,被称为“山林队”。杨靖宇来到东北后,他了解到这些情况,根据中共满洲省委的指示,他在抗联活动中积极联合山林队等民间抗日地方武装,以能形成更强大的抗日力量。
1932年11月,中共满洲省委派杨靖宇去吉林省磐石县寻找中共地下组织领导的磐石游击队。当杨靖宇以中共满洲省委特派员的身份来到磐石的时候,磐石游击队刚刚遭受到了一次重创,为了让游击队员重拾信心,急需打一场漂亮仗。于是,杨靖宇就将目标锁定在最早袭击磐石游击队的郭家店地主武装。
但对于日伪当局来说,杨靖宇却成了他们的心腹大患。他们连续发起大规模围剿。杨靖宇领导南满游击队以机动灵活的战术,率领一千人的部队在四个月时间里转战两千里,与日伪军作战60余次,多次在敌人兵力空虚的后方造成以多打少的局面。战斗中,日军中尉守备队长被击毙,铁甲列车被击毁,日伪的四次进攻都宣告失败。
为了彻底消灭东北抗联,日本关东军制定了伪“满洲国”三年治安肃整计划,在东北的兵力达到七十万人,企图将杨靖宇和整个东北抗联困死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为了改变东北抗联孤军奋战的局面,1936年6月和11月,杨靖宇两次领导抗联部队举行西征,试图与东征红军打通联络。
西征部队曾一度挺进沈阳、抚顺一线,并于7月15日在摩天岭歼灭日军,缴获武器。这就是“摩天岭大捷”。为庆祝这次战斗的胜利,杨靖宇创作《西征胜利歌》予以赞颂:“摩天高岭一场大战,惊碎敌人胆,盔甲枪弹胜利缴获,齐奏凯歌还……”然而,辽河此时还没有封冻,大批日伪军蜂拥而至,杨靖宇只好将他的队伍带进了深山老林当中。
两次西征总共动用的九百余名兵力当中,东北抗联牺牲、负伤、被俘和失踪者占到了三分之二左右。但对于全国抗日斗争而言,西征“是东北抗日联军同由陕北向长城移动中的抗日红军相呼应的首次试探”,起到重要的战略配合作用。对东北地区而言,西征部队挺进,牵制了日伪军的行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游击区的压力,使北满地区东北抗日联军各军主力得以保存下来。
看到发起的几次大讨伐,都没消灭杨靖宇和东北抗联,恼羞成怒的日伪当局实施了更加毒辣的计划。1938年冬,日伪当局将散居乡间的民众集中到大屯区居住。严密控制老百姓的日常生产生活,出入严格检8590am发现海洋财富,并严格实行保甲连坐制。另外,为防止老百姓给抗联部队送粮,外出不准带食粮,这样一来,就彻底切断了东北抗联与老百姓的联系。此后,抗联的斗争进入极其艰苦的阶段。
杨靖宇将军牺牲时,年仅35岁。日军解剖了杨靖宇的遗体,他们惊奇地发现,杨靖宇的胃里竟然没有一粒粮食,只有还尚未消化掉的草根、树皮和棉絮。壮士喋血,感天动地,残暴的侵略者也为之折服,岸谷隆一郎为杨靖宇举行了“慰灵祭”。杨靖宇牺牲之后,为纪念这位骁勇善战的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1946年2月14日濛江县正式更名靖宇县。
杨靖宇将军是出色的军事指挥家,更是抗日英雄,幼有报国之志,长而坚守信念,为百姓之幸福,国家之安康洒尽了他最后一滴血。日本靖国神社第一批集体入祀的日军成员,即所谓的“肉弹十勇士”,是杨靖宇消灭的。
杨靖宇用生命诠释了英雄不屈的精神,他的治军有法,严肃军纪,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他以实际行动赢得百姓的信任和支持。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振奋国人精神。英雄浩气长存世间,吾辈更当承志前行。(诵读者:夏冬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