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唐风古韵扬巴地,渝色新篇续佳诗。2024年5月15日上午9时30分,国际汉语教育学院中文大讲堂系列讲座第三十四讲“江流‘巴’声远,山映‘渝’意长——唐诗中的重庆”于綦江校区综合楼阶梯教室一举行,此次讲座特邀学院隆莺芷博士主讲,由钟琳老师主持,我院近百余名学生到场学习。
“提到唐诗,大家可能会想到长安、洛阳、扬州等,而说到对重庆的认识,大家更多是火锅或是赛博朋克等现代化的印象。”隆莺芷博士说道。在播放了影片《长安三万里》里有关重庆诗歌的片段后隆莺芷博士说:“在重庆这座充满了现代感和烟火气的城市背后尘封着无数诗人鲜活的灵魂,这些诗歌的存在,告诉今天的我们,重庆其实是一个被麻辣味掩盖的唐诗重镇!”
讲座首先从重庆独特的历史、地理和人文条件入手带领同学们溯源山城与唐诗的关联。接着,从山水、人文等角度讲解了重庆在唐诗中的呈现,比如《巴水歌》《早发白帝城》《芦溪主人》等诗歌呈现了重庆的自然风光。“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重庆作为山水之城,其独特的自然风貌,塑造其巴山蜀水的诗歌意境。而《峨眉山月歌》《上李邕》《涂山寺夜游》等诗歌表达了诗人的地域情怀,“重庆独特的城市建筑风情如吊脚楼,以及其鲜活的民间地域文化,涵养了淳朴直率的民风和重庆人民鲜活热烈的性情”。讲座最后从两个方面阐述了唐诗与重庆的交融,一是地域文化与唐诗的互动,例如“巴女”形象的塑造,刘禹锡《竹枝词》对民歌的借鉴等;二是唐诗对重庆文化的影响,唐诗的传播促进了重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重庆的美景和风情因唐诗的描绘而传颂千里,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为今天的地方文化保护和文旅产业创新也提供了新的思路。
此次讲座,在隆莺芷博士的引导下同学们在众多描绘山川风物的唐诗中领略到了独特的重庆风貌,无论是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还是杜甫的“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或是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些千古绝唱都印证了重庆在唐诗中的重要地位。愿我院学子通过此次讲座能加深对唐诗这一文化瑰宝的了解并进一步挖掘唐诗中的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