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人们对月的崇拜,至今已历史悠久。“中秋”这一词最早记载于《周礼》。因我国古时的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称为“中秋”。另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为“孟、仲、季”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个月名为“仲秋”, 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中秋之夜月圆如玉盘,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中秋节又称为“团圆节”。
赏月是中秋节的一大标志,而这风俗,最初在古代宫廷文人群体中兴起。早在魏晋乐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秋有月》写道:“ 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唐书·太宗记》记载也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便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也有传说认为是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在北宋时,八月十五正式被人们定为中秋节,同时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这便是月饼的由来。后来,每家每户在中秋之时都会备上各式各样的月饼,并用来作为供品拜祭月神。经过元明两代后,人们在中秋节吃月饼、馈赠月饼的风俗日盛,且赋予月饼“团圆”的象征意义。不断沿传下来,吃月饼和赏月等活动就成了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而“祭月”则是中秋的另一重要活动。“祭月”是指人们对月亮或月神的祭祀活动,源于远古初民对月的崇拜,历史悠久,人们通过"祭月"这一活动表达祈求月神降福人间的一种美好心愿。
中秋自古至今都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明代徐有贞诗人《中秋月》这样写道: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中秋小长假,月圆人欢笑。良辰花开妙,美景消烦恼。天高任逍遥,海阔心情好。正是花好月圆时,愿君家和美、体康健、人团圆,幸福怀中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