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科研平台

亚洲国别研究中心

更新时间: 2022-12-06 11:01  浏览:  作者:科研处

亚洲国别研究中心

1.成立时间及研究方向

本中心成立于2022年,是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新需要,契合国家战略高度,围绕教育与经贸增长、与对外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整合平台和资源筹建的区域国别研究机构。

中心根据研究重点,建设三个研究所,分别重点围绕亚洲概念域内的经济与贸易问题、文化与传播问题、国际化人才培养问题开展研究。未来将持续以全球视野深入地进行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的问题研究,为政府制定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及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咨询建议;为推进中外大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实现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做出积极的努力与贡献。在此过程中,不断推进我校在区域国别研究领域的战略研究能力建设,培养一支高水平战略研究队伍和相应的高层次跨学科人才。

2.成员组成

现有校内外专兼职研究人员共17人。按姓氏拼音顺序如下。

图片1.png

图片2.png

屏幕截图 2024-12-25 154955.png

屏幕截图 2024-12-25 155016.png

屏幕截图 2024-12-25 155039.png

屏幕截图 2024-12-25 155058.png

屏幕截图 2024-12-25 155118.png

屏幕截图 2024-12-25 155138.png

屏幕截图 2024-12-25 155200.png

屏幕截图 2024-12-25 155230.png

屏幕截图 2024-12-25 155254.png

3.科研成果

(1)团队成员产出专著《产学研合作机制创新及路径选择研究》主要基于近年来产学研合作的背景、创新理论基础,分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现状,探讨了其动力机制、利益分配机制、隐性知识共享机制,围绕不同视域下产学研机制创新及路径选择讨论了不同类型高校的应用情况,并列举了不同行业产学研机制的创新案例。是基于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19年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重庆地方高校‘产学研’机制创新及路径选择研究”、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22年高等教育教改课题“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与实践”、教育部2022年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中语多语种涉外人才实践基地创新建设”的研究成果。

《非通用语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以非通用语与非通用语教学为切入点,介绍了非通用语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理论,分析了非通用语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非通用语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探索了非通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非通用语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并对非通用语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进行系统论述。系教育部2022年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中语多语种涉外人才实践基地创新建设》、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23年人才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产教融合视域下非通用语应用型人才培养关键环节研究》的研究成果。

屏幕截图 2024-12-25 155320.png 

自中心成立以来,团队成员在相关研究领域产出的研究论文获得相关奖项的如下。谭培培,《基于培养跨文化能力的“中日社会文化”课程设计及应用成效研究》荣获2022年中国教育学会举办的“全国优质教育科研成果评选”活动优秀论文二等奖;冯倩,《新文科背景下“外语+”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荣获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2022年学术年会论文征集活动优秀论文三等奖;张莎,“扩外延.促思辨——以多课程联动为目标的《外媒翻译与传播评论》‘大思政课’教学案例”荣获2023年重庆市高等学校“大思政课”建设优秀案例评选活动三等奖;冯倩,《韩国语语法教学的整体性叙述教学》荣获重庆市外文学会2023年第二届青年学者优秀论文优秀奖。

2022年以来,新增相关研究课题7项。陈强主持2023年綦江区社科联调研项目《8590am发现海洋财富国际传播能力视阈下綦江地方文化非通用语种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报告》;刘江燕主持2023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重点项目)《产教融合视域下非通用语应用型人才培养关键环节研究》;陈强主持2023年中国民办教育协会规划课题《基于“金课”理念下民办高校外语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日语专业为例》;周杰主持2022年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青年项目《新文科背景下涉外人才对外传播能力提升策略研究——以日语专业为例》;张莎主持2023年2023年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讲好中国故事”战略下的小语种人才对外传播能力提升策略研究》;冯倩主持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23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文科背景下“小语种+”复合型外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谭培培主持重庆市高等教学研究所2022年科研项目《“文化自信”视域下外语教学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建构及应用研究》。

(2)团队成员开展讲座11场次。如罗青的《走进安部公房的“异化”世界——以<墙壁—S・卡尔玛氏的犯罪>为中心”》,李娟的《从大夏国到现代:重庆与韩国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交流》,张莎的《成为译者?成为机器翻译依赖者?——论机器翻译技术在翻译实践中的现状与应用》和《日语学习新视角——基于认知语言学观点的“事态把握”方式》,谭培培的《基于中日文化比较的跨文化沟通策略》,陈朝琰的《新文科背景下的语言人才成长》,刘江燕的《一带一路背景下应用型涉外人才对外传播能力建构》和《外语院校应用型国际化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构建》、张艳菊的《韩汉空间隐喻翻译对比》、于丽《以职业需要为导向的韩语学习的路径探究》、冯倩的《大学生学术论文写作指导》等。邀请专家开展讲座9项:如雷桥《课题申报个人心得》、姚继中《传统学习方法与创新学习理念》、李岩《人工智能时代韩语专业人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徐琦《日语教育与教材研究》、Deeana Kasa Ph.D.《跨文化交流:促进中泰人民友好交流》、李庆《科研选题与多维发展》、畝原淳《ネイティブスピーカー語る日本文化の魅力(日语母语话者讲述日本文化的魅力)》、潘郁灵《ChatGPT时代下翻译从业人员的机遇与挑战》、杨海涛《发展,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场次;团队成员参加各类国内外培训、研修和讲座40余人次。

图片3.png

(3)在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面。中心成立后,新增6篇核心论文,3项相关项目市级结题:如刘江燕主持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计划结题(重点项目)《重庆高校“产学研”机制创新及路径选择研究》于2023年结题、刘江燕主持、于丽参研的重庆市高等教育改革研究结题(一般项目)《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与实践》2023年结题、陈朝琰主持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结题(一般项目)《输出优化导向型个性化口语测评模式改革探索》2023年结题;获得区域国别应用型省部级.国家级学生竞赛4项:如第九届中西部外语翻译大赛决赛全国三等奖、2023“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省级复赛(重庆赛区)英语组演讲赛项银奖、2023“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日语组银奖、《急至纸巾》项目获得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重庆赛区选拔赛高教主赛道铜奖等;团队成员申报成功立项校级一流课程《基础日语》、《高级韩国语1》,参研《笔译理论与实践(汉译日)》;成功申报成立校级教学团队《日语专业“金课”创新教学团队》、成功申报成立校级科研创新团队《东北亚语言文化传播研究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