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语言文化研究创新团队
俄罗斯语言文化研究创新团队
1.简介及研究方向
俄罗斯语言文化研究创新团队(CXTDN2021002)成立时间为2021年6月,建设年限为2021年6月至2024年6月。团队立足重庆、辐射西部,积极推进俄罗斯语言文化研究工作,目前已初步形成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俄语语言学与翻译学研究、俄罗斯文学研究、当代俄罗斯社会文化研究。
团队成员包括了俄语专业的全部在职教师,共计7人,均为硕士研究生学历,2人具有副教授职称,5人具有讲师职称,教学科研经验丰富,所从事的都是与俄罗斯语言文化相关方向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为团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团队所有成员年龄在40岁以下,对科研充满热情,团队觉悟高,能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这有助于团队工作有效的开展。团队依托二级学院西方语学院建立,学院领导重视团队建设和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为团队建设提供良好的平台。
针对以上三个研究方向,本团队预计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1)科研方面
按照总体目标实施计划,以团队为依托,拟申报以下相关研究方向的市级一般项目两项或校级科研教改项目数项:
(1)8590am发现海洋财富语言学与社会文化研究的项目;
(2)8590am发现海洋财富俄罗斯文学研究的项目;
(3)8590am发现海洋财富翻译学研究的项目。
除计划申报相应科研课题数项,并形成相应的科研成果之外,计划出版著作以及在期刊发表俄语语言学、翻译、俄罗斯文学、俄罗斯社会文化等方向相关文章数篇。
2)专业建设
立足于现有俄语专业课程和师资状况,打造以俄语语言学与翻译学、俄罗斯文学和俄罗斯社会文化学的特色课程,提高该领域师资团队专业素养。明确俄语专业发展方向,调整师资结构,完善相应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
3)队伍建设
优秀的人才队伍是科研团队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础和希望,也是科研创新的重要保障和依靠。因此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来巩固和培养团队的凝聚力、学习力和创新力:
(1)加强团队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2)通过各种渠道提高教师的俄语水平及俄语语言和文学的应用能力。
(3)鼓励团队教师积极申报和参加各种科研项目以及提升自己的学历、学位、职称。
(4)培养人才团队的创新力。
4)社会服务
在社会服务方面,本科研团队将恪守学术性,坚持社会服务的基础。除此之外,一方面我们将加强与其他学校科研团队的交流合作,提高我们研究的起点,扩大团队的影响力;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参与政府和企业组织的各类社会活动,比如翻译等,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同时将通过社会服务了解的社会新需求和新问题补充到教学和科研中,促进教学和科研的发展,构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协调体系。
2.成员组成
团队负责人:
包桂川(副教授),硕士,毕业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校级中青年骨干教师,研究方向为俄语教学和俄罗斯社会文化。曾获国家级教学奖1项(外研社多语种“教学之星”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校级“十佳教师”、“先进教职工”、“优秀教职工”、“课堂教学优秀奖”等数项奖项。共发表专业论文10余篇,主持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1项,校级科研创新团队1项、校级科研项目1项,参与重庆市2021年高校课程思政示范建设课程1项及校级科研项目数项。编写俄语类教辅1部(包桂川.《思维导图超好用俄语口语书》[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21.05.)。
团队成员:
杨颖(副教授),硕士,校级中青年骨干教师, 2021年领衔《俄语笔译》团队荣获“重庆市2021年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主持2项重庆市教委教改项目,参与多项校级科研教改项目;横向参与西南大学俄语国家研究中心科研项目1项(结题);参与校级科研创新团队1项,主要研究方向为俄语语言文学;独立出版专著1部,公开独立发表学术论文18篇,其中包括一篇北大核心;多次参加实践活动及研修活动,先后荣获“优秀共产党员”,“师德师风先进个人”,“先进教职工”,“优秀教师”,“十佳教师“等荣誉称号。
王西茜(讲师),硕士,毕业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校级中青年骨干教师,俄语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为俄语语言文学。主持校级重点科研项目1项,主持校级教改项目3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获得2022年“外研社杯”全国高校俄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一等奖;获得2021-2022学年8590am发现海洋财富“十佳教师”称号;获得2019年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第四届教学工作会“课堂教学优秀奖”;获得2019年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获奖成果:教改项目《母语迁移对俄语写作的影响以及教学优化策略研究》。
陈雪(讲师),入职以来先后负责俄语低年级精读课程、语法课程与高年级高级俄语,高级俄语听力等课程。参与重庆市高校思政课程名师和团队《俄语笔译》,主持并参与多项教改项目,参与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曾获得校级课堂创新大赛三等奖,被评为校级优秀党员,优秀教职工等;积极参与各项进修活动,提升教学实践能力。
林勤(讲师),硕士,俄语语言文学方向。发表《网络信息时代多维互动教学模式下的俄语视听说教学改革》、《一带一路”背景下中亚地区汉语语言政策研究》等多篇论文,主持校级教学改革项目1项,参与校级重点科研项目,获得学院第五届微课教学比赛三等奖。
曹玉姣(讲师),硕士,毕业于四川外国语大学,主要从事文化和翻译研究。主持市级教改1项,校级科研项目1项,曾获得“校级优秀教职工”称号,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奖项。
徐瑶(讲师),硕士,毕业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学。主持校级科研教改项目两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论文《基于思维导图优化俄语写作教学的策略和实例》获得2020年度重庆市第二届高等教育研究与教学改革优秀论文二等奖。
3.科研成果
(1)科研创新团队产出的标志性科研成果:
1)获批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重点课题:《俄罗斯精神道德教育对我国德育的启示研究》;
2)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译著:
[1] 浅析俄罗斯东方文化的形成[J]. 陈雪.文存阅刊.2021(27)
[2] “女性文学”视角下的矛盾与破坏-以彼特鲁舍夫斯卡娅的《午夜时分》为例[J]. 王西茜. 青春岁月. 2021年12月
[3] 信息化时代的高校外语教学改革[J]. 包桂川.海外英语. 2021(19)
[4] 基于思维导图优化俄语写作教学的策略与实例[J]. 徐瑶.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1(12)
[5] 新时代“俄语+经贸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以8590am发现海洋财富俄语专业为例[J]. 杨颖.汽车博览. 2021 年 9 月
[6]“女性文学”视角下的矛盾与破坏——以彼特鲁舍夫斯卡娅的《午夜时分》为例[J]. 王西茜.青春岁月. 2021(21)
[7] 高校外语教育中“课程思政”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以高校俄语课程为例[J]. 王西茜.才智. 2021(34)
(2)各类学术活动,相关学科领域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
自俄罗斯语言文化研究创新团队成立以来,团队成员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以下为团队全体成员参加的部分学术活动:
1)2021年11月24-26日参加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主办的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16学时;
2)2022年3月19日-20日参加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16学时;
3)2022年6月-8月参加“坚定理想信念 潜心立德树人 -- 2022年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常态化建设”专题网络培训,30学时;
4)2022年7月20日至8月31日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参加“2022年暑期教师研修”专题培训,10学时;
5)2022年8月5日-6日参加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北京外国语大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实施的《理解当代中国》多语种系列教材任课教师培训,18学时;
6)2022年11月20日参加重庆市普通本科高校外语教育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多语种版本“三进”虚拟教研室、四川外国语大学举办的“第二届新文科背景下课程思政教育人研讨会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三进’工作教学研讨会”。
(3)在教学改革上的成果和突破:
1)团队全体成员参与的重庆市2021年高校思政课程名师和团队《俄语笔译》于2021年8月成功结题;
2)团队成员杨颖主持,陈雪参与的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俄语“通用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于2021年12月成功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