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动态

思政动态

马克思主义学院5月13日教学实践周活动
发布时间:2024-05-13 20:39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 点击率:

2024年5月13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到达遵义,依托遵义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开展为期三天的实践研修活动。

Gvxf_1715935243083019851.png

5月13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乘高铁抵达贵州省遵义市。随后,教师们来到了茅台镇1915广场。此广场位于中国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市茅台镇,是一个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为主题的广场。该广场的名称“1915”来源于茅台酒在1915年的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的历史事件,这一成就对茅台酒的品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在现场讲解中,教师们了解到茅台酒的成功和茅台镇的发展,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外来势力的压迫下,茅台酒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坚持自主创新,保持了民族品牌的独立性和纯正性。伴随着历史的韵味和光辉的回忆,一段激动人心的红色历史在这片土地上被重新唤醒,也是中国现代历史的一个缩影。教师们纷纷表示,此教学案例今后可以运用到今后的思政课教学当中,茅台酒的成功不仅提升了中国白酒的国际地位,也成为了民族工商业的一个标杆,体现了民族资本主义对于维护民族经济独立和促进国家工业化进程的重要作用。

PCrq_1715935291597021600.png

下午,教师们来到了红军桥和茅台镇渡口。红军桥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桥梁。这座桥见证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的重要一幕。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到达了茅台镇。红军桥成为了红军过渡赤水河的关键点。据史料记载,红军在过桥时遭遇了国民党军队的阻击,但最终成功突破了敌人的封锁,继续北上,最后到达陕北,与其他红军部队会师,这是长征胜利的关键一步。红军桥作为一处历史遗迹,对于研究中国革命史、红军长征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象征,也是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的体现。

xvdt_1715935331686031262.png

红军在赤水河上谱写了“四渡赤水”的辉煌军事篇章,是毛泽东军事思想指挥红军摆脱优势敌军追堵拦截的光辉战例,而其中的第三次渡赤水河,就在茅台渡口,这是一次具有战略意义的全军大佯动,对于保证整个战役的全胜,发挥了独特的重要作用,是红军长征史上光辉的一页,为我们留下了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站在茅台渡口,聆听着历史的余音,教师们感慨万千。这一处渡口见证了红军艰难的渡河,也承载了红军战胜困境、开启新征程的坚韧意志。

iZSK_1715935382524073256.png

通过现场讲解,教师们更加深入了解了当年红军在茅台镇如何与国民党军队斗智斗勇,把几十万国民党军弄得晕头转向,从容甩掉敌人向陕北挺进的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让教师们沉浸在战火硝烟的画面之中久久挥之不去。“了解了‘四渡赤水’的详细过程,让教师们进一步感受到了革命前辈为了民族独立、人民幸福,不怕牺牲、矢志奋斗的坚定信念。”

讲解结束后,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分教研室围绕“四渡赤水”的现场讲解内容与思政课教学如何结合进行了现场讨论。

VWpT_1715935406632058887.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的何志全老师表示,四渡赤水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如何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战略决策,在思政课中,教师可以通过这一案例教授学生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决策,加深学生对党的历史、革命传统的了解,从而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其他教研室的教师们纷纷表示,“战火硝烟的岁月已经远去,但留下的精神财富将永远传承。在思政课教学中更要研究好、宣传好、弘扬好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伟大建党精神,让这些精神更广泛地传播,让红色基因不断传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