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思想建党,切实增强党员干部的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4月13日,国际汉语教育学院党总支开展“寻访红色印记,传承红色基因”主题党日活动,前往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816核工程遗址、世界首座水下博物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
“816”工程遗址位于重庆市涪陵区白涛街道,紧邻乌江,背靠武陵山,是1966年周恩来批准建造的中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号称“世界第一人工洞体”。18年前,6万工人在国家需要他们的时候,毅然奔赴大山深处隐姓埋名,为了国家建设,为了人民安全,靠自己的一双手和简单的工具在山中挖出了10.4万平方米,建造了大型洞室18个,道路、导洞、隧道及竖井130多条,是当年“备战、备荒、为人民”三线建设时期的一个典型代表性工程,2002年才对816工程解密。
党员们跟随讲解员依次参观了引水洞、核反应堆大厅、仪表室、展览厅等,深入了解了“816”工程时代背景、建设历程、洞体构造,重温老一辈工程人员艰苦奋斗的革命岁月。通过观看一段段历史文献、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文物,深入了解了先辈们用血与泪建筑起的“地下长城”,深刻感受到“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共同追忆了奉献青春和热血的建设先辈们,大家真真切切地接受了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洗礼,无不为如此宏伟的工程感叹,无不为革命先辈无私奉献的精神赞叹。
下午全体党员同志前往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水下博物馆,也是长江三峡地区枯水石刻的典型代表,汇集了数百位历代文人的题刻墨宝,记录了自唐代以来长江1200余年间的枯水水文情况,在水文、民俗、艺术、文学、史学等领域都具有很高的价值,是长江文明代表性的文化遗产之一。党员同志们近距离走近这座古老而神秘的水文遗址,通过聆听讲解了解到“白鹤绕梁留胜迹,石鱼出水兆丰年”、文物保护领域与工程领域紧密结合等长江故事,参观了拓印的题刻碑帖,感受其中的科学、艺术和历史价值。
通过此次实地参观学习,学院全体党员从“三线”建设者的艰苦奋斗史中感悟初心使命,激励党员们主动肩负时代重任;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带来的视觉的冲击进一步增强党员们的情感认同,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党员爱国情怀。今后国际汉语教育学院也将继续坚持五育并举,着力培养敢于担当、勇于作为、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