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改革新路径探索——英语类专业教学发展与创新研修回顾
part 1:
2023年11月16日,国际商贸与管理学院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教学交流系列活动第五场圆满结束。
高级商务英语教研室的鄢婵老师以“外语教学改革新路径探索——英语类专业教学发展与创新”为主题,通过腾讯会议,为全院教师就“勇担外语教育新使命 探索教学改革新路径——外研社2023年全国高等学校英语类专业教学发展与创新研修班暨“教学之星”大赛”的研修内容作了相关汇报和分享。
part 2:
鄢婵老师首先提到了“三位一体推进‘三进’工作、课程思政和新文科建设。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教授,详细解读了“三进”工作的系统规划与实施要求,对外语类专业的历史方位、课程思政建设以及新文科建设进行深入阐述。孙教授表示,“三进”工作是深化课程思政的重要举措,是推进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抓手。外语教育发展的小逻辑要服从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逻辑。英语专业一线教师应创新外语类专业课程体系、知识体系和教材体系,进行具有外语教育教学特色的课程思政,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互促共进,在新文科背景下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然后鄢婵老师提到了“服务国家发展之需 培养国际化复合型卓越拔尖人才”。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西安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姜亚军教授表示,要加快新文科建设,将外语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培养能够适应国家发展需求、服务国家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国际组织人才、国别区域人才、国际传播人才。姜教授分享了西安外国语大学的卓越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指出要紧跟学科前沿,凸显外语类专业的学科深度和学科特色。各院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开展探索与实践,不断深化课程改革,拓展培养宽度,强化实践环节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卓越拔尖人才。
随后鄢婵老师还分享了“培养国际传播人才 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外交学院副校长孙吉胜教授论述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中国国际传播面临的挑战,从话语内容、话语风格、话语主体、话语平台、传播人才、传播意识等多个维度阐明了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内涵要求。孙教授表示,创新构建中国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对外话语体系,加强中国文化理念和文化内涵的国际传播,是推动国际社会更好地理解中国、促进文明互鉴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打造新时代国际传播专门人才队伍,外语院校应明确教学目标,改革教学理念,为加快推进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作出更大贡献。
随后鄢婵老师分享了在此次研修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2023年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全国半决赛(英语类专业组)。比赛涉及英语类专业综合英语、写作、口语、视听说、跨文化沟通等核心课程以及文学、翻译、商务英语等专业方向课程,充分展示了各院校落实思政育人目标,发挥数字赋能的教学成果。
part 3:
通过观摩比赛,与会老师感受到参赛教师团队紧扣大赛主题,深挖育人要素,合理应用数字化资源与平台,展现了清晰的教学流程和严谨的教学设计。各组参赛教师有意识地将语言目标与育人目标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数字赋能,创新育人”的目的,助力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为我们提供了反思教学的机会,促使我们不断精进教学实践。
最后,鄢婵老师就研修的内容结合了自身实际,将所见所学融入了自己的教学过程之中,对英语专业听力教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方法,分享了此次研修学习的思考和感悟:外语类专业应该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要培养“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专业本领”不仅包括外语语言技能,还涵盖专业知识体系、跨文化能力与国际传播能力。在运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外语教师要真正“学透、吃透、悟透”理论,加强理论运用的严谨性与合理性。外语学科应主动转型以服务国家战略,英语类专业应深化课程改革,凸显专业深度。具体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教学内容方面,要突出英语类专业特点,重视话题的深刻性与思维的高阶性,兼顾知识、能力与素养的协同提升。在教学活动方面,应适度增加教学任务的挑战性,并通过有效的评价,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教学成效。教师要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言水平进行全面判断,教学设计注重情景的真实性和适切性,提升课堂师生互动的质量。同时,外语教师要科学化利用数字技术,注重数字教学手段的实效,让数字技术真正为教学赋能,提升教学效果。最后,教师需在课堂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做到如盐入水、润物无声。